初中生必听的经典故事清朝一字断案奇迹
在清朝的乾隆十七年,一场关于一字之谜的断案事件发生了。这起案件是一位三十多岁的汉子通过状子告发,声泪俱下地控诉前街米店店主邱以诚赖账不还,并辱骂自己。原告名叫余阿吕,他向县令李文正提供了一份当年的借契作为证据,声称邱以诚曾经借他父亲白银三百两,但现在却否认一切。
李文正对这件事感到困惑,因为债务追讨已经过去了三十二年。他询问余阿吕为何这么久才来追讨欠款。余阿吕解释说,他父亲去世后,他继承了父亲的事业,直到最近生意亏本时才想起来这个旧事。
李文正命令差人递上借契,并传唤邱以诚到案。在审讯中,邱以诚坚称没有借过余阿吕的钱,而是被诬陷。两人都极力辩护,但最终县令决定让他们回家等待明天再召唤。
在私下里,李文正仔细研究了借契和历书,最终发现这张借契是伪造的。这是因为“阝”旁字“丘”的变体,在康熙时代并不存在,而雍正时代开始加上了这一字符。因此,这张合同根本就不是康熙五十九年的产物,而是一个后来伪造出来的文件。
面对这些新的证据,无力抵抗的余阿吕最终招供。他和朋友朱阿良共同伪造了这张合同,以便以后可以从中获得更多利益。但他们没想到,他们阴谋会很快败露。
最后,县令判决将两人枷锁起来,对外宣布其欺诈行为,并宣布退堂。邱以诚感激县令公平无私地处理此案,对他的智慧表示敬佩而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