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英雄人物的故事清朝一字断案
在清朝的乾隆十七年,一场关于一字之谜的断案事件发生了。这起案件是一位名叫余阿吕的人,他向苍梧县衙告状,声称前街米店的邱以诚欠他三百两银子,并且辱骂了他。余阿吕呈上了一份据说是当年亲手写下的借契作为证据。
县令李文正听后,对此事感到困惑,因为这笔债务追讨已经有三十二年了。他询问余阿吕为何现在才追讨,这时,余阿吕讲述了他的父亲曾经借给邱以诚白银三百两的事,当时他们还不清楚这一切。直到雍正七年,余阿吕的父亲去世,他继承了父亲的生意,但因生意亏本,只好找出当年的借契来索要欠款。
李公命令差人递上借契,并传邱以诚到案。在堂上,邱以诚否认所有指控,说自己从未借过钱给余阿吅父,而是最近被迫借出自己的小本经营所得来的钱。两人互相指责对方诈骗。
面对这个复杂的情形,李公决定先让二人回家,然后再审理此案。他退入后堂仔细研究《康熙字典》和雍正历书,最终发现这张借契上的“邱”姓并没有“阝”旁,这表明这张合同是在雍正以后伪造的,因为在那之前,“丘”姓与“阝”相连而成“邱”,避开孔子的讳规矩。
第二天,在重新召唤二人后,李公揭露伪造合同的事实,使得双方都无言以对。最终,被揭穿的是原告和伪造合同的小偷朱阿良,他们企图通过这种方式获取更多利益。但由于阴谋败露,他们都被捕枷着等待进一步处理。而真相大白之后,不仅解决了一桩冤狡纠纷,还展示了一个官府严格按照法律办事、维护社会秩序、惩治欺诈行为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