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定讫清朝断案奇缘
在清朝的乾隆十七年,一场关于一字之谜的断案故事发生了。这起事件是由一个名叫余阿吕的人引发的,他向苍梧县衙告状,声称前街米店老板邱以诚欠他父亲白银三百两。余阿吕提供了一张据称是在康熙五十九年由邱以诚亲手写成的借款契约,但当时县令李文正对此持有保留态度。
经过深入调查和研究,李公发现了这份借契上的关键问题——“邱”姓应该是没有“阝”旁的“丘”,而不是现在常见的带有“阝”的“邱”。根据雍正帝时代避讳孔子的规定,当年的历书上确实存在这一忌讳。因此,这张借契根本不可能是在康熙五十九年所写,而是后来伪造的一份文件。
面对事实,余阿吕被迫招供,最终揭露了自己与朋友朱阿良共同伪造这份借契的手脚,以便之后能够从中获得更多利益。但他们阴谋却最终败露,他们被捕并等待进一步处理。此事件也展现出清朝官府对于法律和证据的问题认真的态度,以及如何通过细致分析和推理来解决疑难杂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