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断案传统文化的故事
在清朝的乾隆十七年,一场关于一笔三百两银子的借贷纠纷,在苍梧县衙正堂上激烈地展开。余阿吕,一个三十多岁的汉子,带着他父亲遗留下来的借据,前来告状。他声泪俱下地控诉了前街米店店主邱以诚赖账不还,并辱骂自己的事实。
县令李文正听后,对余阿吕提出了质疑:“三十二年前的债务为何至今才追还?”余阿吕解释说,他父亲当初借给邱以诚白银三百两用于经商,但由于父亲去世,他一直没有发现这笔债务。直到他的生意经营不善时,他才从母亲那里得知这个事实,并尝试向邱以诚索要欠款。
李公命令差人递上借据,并传唤邱以诚到案。在庭审中,邱以诚否认所有指控,并称他从未借过余阿吕父亲任何钱财,而是被余阿吕诬陷。两人之间的争论愈演愈烈,最终李公决定让他们回家等待明天再继续审理。
经过深思熟虑和查阅历史文献,李公终于揭穿了伪造的借据之谜。当天晚些时候,二次审讯中,李公指出借契上的“阝”字应为“丘”,因为雍正帝时期开始禁止使用“丘”姓,以避讳孔夫子。这表明该借契并非康熙五十九年的真实记录,而是后来伪造的。此外,还有另一个证人朱阿良,也被捕,因为他参与了伪造文件这一阴谋。
最终,被告双方均因诈骗罪受到惩罚,而邱以诚对县令判决表示感激,不胜感激之情离开了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