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纸上谈兵的天才犹如神话故事中的智者以40篇文章记录下中华文明的璀璨五千年
在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命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切断了上党郡与韩都的联系,使上党处于危境。上党将领不愿投降秦国,便通过使者向赵国献出地图。赵孝成王派军接收,上党随后被秦军再次占领。
当秦国再次围攻时,赵孝成王迅速派廉颇率二十万大军前往救援,但到达长平时,上党已被攻克。廉颇守阵地,与远来的秦军对峙,以待机会反击,而非轻易交战。
多次挑衅后,廉颇拒绝与秦军交战,这让秦昭襄王和范雎感到棘手。范雎提出必须先令赵括调回,将其作为打败赵国的关键步骤。
然而,由于左翼的人士议论说:“廉颇不中用,将要投降。”以及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劝阻,都未能改变赵王的心意,最终任命纸上谈兵的青年将领赵括为新的大将,以替代廉颇。
公元前260年,趁着胜利之机,不顾母親及蔺相如對他的警告,他領導四十萬大軍抵抗來犯的敵人,但最終因為無知而遭到了毀滅性的失敗,被迫築起長城以防備敵人的圍攻。他誤信自己的勝利策略,並試圖與敵人直接對抗,而不是等待適當時機發動反擊,這導致他將整個軍隊引入陷阱中,被敌方包围并最终死去。在這場戰役中,大批士兵丧生,一直由於紙張上的策略而自豪的士兵們,在真實戰爭中的無力感與恐懼面前全數覆亡。这场悲剧证明了一句古老格言:"智慧是纸张上的东西,而勇气是钢铁般坚硬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