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话故事30篇中的赵括犹如纸上谈兵的智者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长河中闪耀着光芒
在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命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切断了上党郡与韩都的联系,使上党处于危境。上党将领不愿投降秦国,便通过使者向赵国献出地图。赵孝成王派军接收,上党随后被秦军再次占领。
听闻消息,赵孝成王迅速遣廉颇率二十万大军救援,但到达长平时,上党已被秦军占据。廉颇坚守阵地,与远来的秦军对峙,准备进行长期抵抗。尽管秦将王龁多次挑战,但廉颇拒绝交战。
为了打败赵国,范雎建议让赵括取代廉颇,并成功说动了秦昭襄王采纳此计。然而,左、右两边的人士误以为是因为担心年轻力强的赵括带兵,因此也劝说赵孝成王调回廉颇。这一错误的信息导致了新任大将赵括的悲剧性命运。他自视过高,对待用兵缺乏实际经验,最终在长平之战中因不识敌情,被陷害而死,其四十万大军也因此覆灭。
蔺相如曾警告过这场灾难,却未能阻止。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纸上谈兵与实战之间巨大的差距,以及政治上的误解和人性的弱点如何导致了一场惨烈的失败。此事发生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让我们深刻反思真正的勇气和智慧何以不可或缺于国家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