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纸上谈兵的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小学生神话故事
在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命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切断了上党郡与韩都的联系,使上党处于危境。上党将领不愿投降秦国,便通过使者向赵国献出地图。赵孝成王派军接收,上党随后被秦军再次占领。
当秦国再次围攻时,赵孝成王迅速派廉颇率二十万大军前往救援,但到达长平时,上党已被攻克。廉颇守阵地,与远来的秦军对峙,以待机会反击,而不是轻易交战。
多次挑衅后,廉颇拒绝与秦军交战,这让秦昭襄王和范雎感到棘手。范雎提出必须先令赵括调回,将他作为打败赵国的关键。在左右议论声中,说赵括年轻力强,不如廉颇,被信以为真,于是就任命赵括为新的大将。
蔺相如警告说:“只会读父亲兵书的赵括,没有临场应变能力,不适合担任大将。”然而他的劝告未被采纳。当母親也尝试阻止時,她指出了她儿子对战争看法太天真,对任何人的态度都是目中无人。她请求不要让他当大将,但她的请求遭到了拒绝。
在公元前260年,当新的命令发出,让四十万车队浩浩荡荡来到长平并请廉颇验过兵符后,大司马失去了职务而离去。而之后,在一次冲突中,由于没有察觉出敌方的诡计,被引入埋伏,最终以失败告终,并且丢掉了四十万士兵的一生。这场灾难证明了一句古老格言:纸上谈兵容易实战难行;心高气傲的人往往不能应付实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