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钗传说中国古代的龙珠之光
在清朝乾隆年间,有个读书人吴孟举,是浙江石门县洲泉人的子孙。他的家境富裕,拥有良田千亩,又官至内阁中书,可以说既有荣华又有富贵,但唯独缺少一件珍宝,那就是长生不老的仙术。
吴孟举听闻苏州民间将四月初八定为“神仙节”,传言这一天,天上神仙都要下凡一游,观察人间世事。于是,他决定到苏州寻求一次奇遇。
这年四月初八,吴孟举提前赶到了苏州,不仅不用红伞,也不坐蓝轿,只带了四名亲兵,在街头凑热闹。这一日满街摆满各式货摊,还有人打拳头卖膏药、敲搭板唱“莲花落”等艺人。人们川流不息,这真是个热闹的神仙节。但是吴孟举没有欣赏这些热闹景致,而是留心观察来往行人的神态和举止,看是否能辨认出非凡之人。
走过巷弄,不觉来到八里桥堍,只见桥上一个衣衫褴褛的叫化子手持破竹拐杖摇晃着走下桥来。他嘴里衔着一枚铜钿,用呼吸声发出“嘘、嘘”的声音。吴孟举被这个叫化子的模样和行为所吸引,他眼睛盯牢看,然后脑筋转得飞快,一想通后急忙上前向他深深作揖。那叫化子连忙还礼,说:“怪哉!怪哉!谁不知你是我堂堂内阁中书老爷,为何向我这穷叫化作揖呢?”
吴孟举面带喜色问:“请问,你可便是吕仙?”那叫化子回答:“此话从何而来?”然后由他口衔铜钿两口相叠,表示自己便是吕洞宾。而吕洞宾则用破竹竿拐杖在桥栏杆上写下诗句:
我在苏州几十年,无人知我是神仙,
唯有洲泉吴孟举,知我非我缘,
神州仙界爱清贫,切莫贪图官和钱。
诗完毕后,那位穿着破烂但精神抖擞的人物消失无踪。只剩下了一方空白地皮,上面还有些许风吹散去的墨迹。此时,此刻,对于真实与虚幻之间的一场戏码,以及对财富与道德价值的一次沉思,让身处其中的人感到难以忘怀。
从此之后,不久之后,吴孟舉辞去了内阁中的职位回到故乡,将田地财产分赠给乡亲们自己则退隐书斋中,以笔耕为乐。他晚年的生活极其简朴,与世无争,最终也就如同那位穿戴简陋却自有一种超脱气质的人物一样,在江湖中悄然逝去。在他的墓前,有许多愿意探寻过去故事的地方,他们发现墓葬之外并没有任何值钱之物,这似乎也是对他的告别——一种最简单而又最直接的情感表达,即使是在死亡之后也不愿意掺杂尘俗之气息进去。
关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当我们追求的是那些显赫的地位或是不菲的资产时,我们往往会忽视了真正重要的事情,比如道德修养、善待他人以及个人成长。在那个充满智慧和启示的小小插曲中,被命运安排成为两个不同世界之间的一个窗口,其实,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彼此生命中的贵重品藏,只需要双方的心灵能够相互触及,就足以激发无限可能。而对于那些曾经接近,却又不得不离去的事物,无论如何都是令人难忘的一段经历,因为它们让我们的生命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每一个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