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晚清慈善之谜如何致富的历史故事
晚清慈善之谜:古代名人的致富历史故事
在晚清时期,慈善事业似乎成了一种致富的捷径。《政界现形记》中的阎二先生通过申大先生的口述,讲述了一个关于申家太太如何从一介平民走向巨富的故事。申家太太最初只是开了一家小馆子,每年仅赚取十几吊钱。随后,她丈夫被选为乡董,并开始积极参与各种募捐活动和慈善事业。在她去世前,她已经积累了几百吊银子的财富,而她的丈夫继承后,还做到了官。
据老伯自述,他认为帮助他人是一笔无本万利的好生意。他说:“自从做了善事,到我手里,现在房子也有了,田地也有了,官也有了,伺候的人也有了。”然而,这些所谓的“劝捐”往往带有强迫性质,有时候人们甚至不得不出资支持。
何师爷则是通过变革策略,将“劝捐”改为“报效”,并挂起“奉旨设立报效山西赈捐总局”的牌子,以此筹集资金。当他三天内筹得十几万两银子时,便将其六七成上报,只拿下三四成。这背后的真相,即巡抚是否用这些钱来帮助受灾群众,也未曾公开透露。
何师爷还私下打电报,与山西巡抚交换条件,从同知升至道台,并获得二品顶戴,因此成为一个重要人物。而胡雪岩这样的红顶商人,更是依靠慈善事业,不仅为母亲封正一品,还在杭州建豪宅,与封疆大员们交情深厚,最终获御赐黄马褂。
这场景下的胡雪岩等人之所以能借助于慈善而迅速崛起,其根本原因在于晚清时期,一些官方职位与民间社会存在千丝万缕联系,使得一些官员能够利用自己的位置来牟取利益,从而扭曲和变形社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