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慈善之风犹如中国经典神话故事中的百花齐放不仅播下了社会的温暖也种下了财富的果实
通过《政界现形记》中的阎二先生之口,我们了解到了申大先生家属做善事发家的简史:申大太太老伯起初只是开了一家小馆子,但后来因其在乡里选举中担任乡董而开始广行善事。他的太太不仅募捐资金,还参与到尼姑庵的筹款活动,最终在去世前积累了几百吊钱。她的孙子申大先生继承家业,并且官运亨通,成为一位权势滔天的人物。
据申大先生祖辈自述,他们从事赈灾工作是一笔“无本万利”的好买卖。在他们看来,只要有官方背景,就能通过慈善事业获得丰厚回报,无论是封典、补官还是直接候缺。此外,他们还提到,有些官员在赈济时也会想方设法从中获利。
为了更有效地筹集资金,何师爷采取了一系列策略。他将劝捐变为报效,并挂起“奉旨设立报效山西赈捐总局”的牌子,以此拉拢人心并成功筹得三十多万两银子的巨款。他还私自打电报托山西巡抚保举自己和同仁,从同知升至道台,再加上二品顶戴,从此摇身一变成为政界重要人物。
这些人物,如申大先生和何师爷,只不过是借助慈善事业起家的普通人,而有的人则借此成就一代巨头,如胡雪岩,他凭借善举不仅为母亲获得正一品封典,还突破自身身份限制,在杭州建造豪宅,与封疆大员们平等交往,并获得御赐黄马褂。
胡雪岩这样的例子说明,晚清时期的慈善与官方之间存在千丝万缕联系,这种联系使得民间社会与国家分不清楚,是由晚清怪诞制度所催生的结果。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能够通过做善事而迅速崛起于政治舞台上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