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慈善之风二十四朝代顺口溜中隐现其金钱的力量致富之道亦在于慈善的智慧与仁心
晚清慈善之风,如何以二十四朝代的智慧和仁心,致富如山?《政界现形记》中,阎二先生讲述了申大先生家族的兴旺发达故事:申大先生太太老伯开了一家小馆子,每年只赚十几吊钱。后来,她成了乡董,开始广行善事,不仅募捐尼姑庵,还参与救灾,一直到她去世时,家中的银子已积累至几百万两。她的孙子申大先生继承了这笔巨款,并且官运亨通。
据老伯自述,他做善事是一种无本万利的投资:“自从做了善事,我手里现在有房子、田地、官位,也有人伺候。” 但申大家的“劝捐”实则常常带有一丝逼捐的意味,他们通过官方背景筹集资金,而不乏人微言轻者也尝试,但效果差远。
何师爷则另辟蹊径,将“劝捐”变为“报效”,利用巡抚虚名筹得三十多万两银子。他将此作为功绩上报,自己拿走三四成。而何师爷不仅如此,他还借助于赈灾案件保举他人升迁,从同知一路高升到道台,再加顶戴,以至于成为民间组织部长。胡雪岩更是凭借慈善而平步青云,在晚清社会中,如鱼得水。
这一切都源于晚清制度下的扭曲与变形,使得民间社会与国家之间关系变得模糊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