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慈善致富之谜犹如中国经典故事中的奇迹令人叹为观止
《政界现形记》第34、35回中,阎二先生通过申大先生的家属做善事发家的简史,为我们揭示了这一过程:申大先生的太太老伯起初只是开了一家小馆子,但后来因被选为乡董,便开始到处募捐,并广行善事。他的家族最终积累了几百吊钱,他去世时留给子的庄田银子已达好几十万两。此外,他还获得了高官一职。
据申大先生的老伯自述,做善事是一种“一本万利甚至无本万利”的好买卖。他表示:“自从做了善事,到我手里,现在房子也有了,田地也有了,官也有了,伺候的人也有了。”然而,这些赈灾活动名为劝捐实则有逼捐嫌疑。人们在捐款前会被问及是否有足够的资产承担如此重大的责任。
申大先生及其祖辈通过官方背景和影响力,在慈善领域筹集巨额资金,他们不仅自己得益,还能封典或补官。同时,不少官员也想方设法从慈善活动中获利。当遇阻挠时,他们会利用各种手段,如将劝捐变成报效,以此更有效筹款。
何师爷便是这样一个人,他创意十足,将劝捐变成了报效,并以山西巡抚虚火作为靠山。他不仅筹得三十多万两银子,而且还升迁至道台级别,而他所在的民间组织,则与政府机构几乎没有区别。此外,有人借助慈善而成为巨头,如红顶商人胡雪岩,他不仅赚取了一品级封典,还在杭州建造豪宅,与封疆大员们交往,并得到御赐黄马褂。
胡雪岩等人的成功秘诀之一,就是他们能够利用晚清怪诞制度下的联系,使得民间社会与国家之间界限变得模糊。这套制度使得某些人可以通过做慈善而迅速崛起于社会阶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