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慈善致富之谜中国经典历史故事简短道理金钱如同滴水不及施恩深远
申大先生之家,曾因慈善事业而致富,他的太老伯起初只是开了个小馆子,一年不过赚十来吊钱。后来乡里选举他做了乡董,他开始到处募捐,广行善事,甚至连尼姑庵的钱都能募捐来,到他去世时,已积攒下几百吊钱。他太老伯在世期间,适逢山东、河南河流接连决口,地方上知道他家是做慈善的,因此凡有赈捐,一概由他家经手。
待传到申大先生手里时,无论场面如何扩大,都未能免俗地将官位和财富并重。他的祖辈也曾从事赈灾事业,但名为劝捐实则不无逼捐嫌疑。他们通过官方背景巧妙筹款,如申大先生三天不出门,便能募得十几万块。这一切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有权力人物的支持,这使得人们向其代言的赈灾业务大笔捐款,有可能得到丰厚回报——先人、自己或子弟得到封典,或直接候缺补官。
何师爷亦是一位经营慈善以发迹的人物,他们将劝捐变为报效,并挂起“奉旨设立报效山西赈捐总局”的牌子,以此筹集资金。在应酬三个月内,他们居然筹到了三十多万两银子,并且自取三四成剩余。这次筹款活动似乎与国家利益紧密相连,但究竟是否有一文用到百姓身上,则不得而知。
何师爷通过这次慈善活动,不仅个人受益,还被保举为同知一路升至道台,并加二品顶戴,从此摇身一变,每逢政界有事,都充作大人物,其角色可谓是“民间组织部长”。这些人的成功,使我们看到了晚清时代,在扭曲制度下,“做善事”其实是一种极具吸引力的买卖之一,而这一切又与官方力量紧密相联,为那些掌握资源的人带来了巨大的利润空间。
最后,我们不能忘记胡雪岩这样的红顶商人,他们借助于慈善的事业,不仅获得了正一品的封典,还在杭州建造豪宅,与封疆大员们眉来眼去,被御赐黄马褂,这些都是他们通过“施恩”所获的一切。而这种现象,也反映出了晚清社会特有的怪诞制度,它使得民间社会与国家分不清楚,同时也让一些聪明机智的人利用这种制度,从中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