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慈善致富之谜十个历史典故成语相互呼应
申大先生的太太老伯起初只是开了个小馆子,一年不过赚十来吊钱。之后乡里选举他做了乡董,他开始到处募捐,广行善事,甚至连尼姑庵的钱都能募捐来,到他去世时,已积攒下几百吊钱。他太老伯在世期间,适逢山东、河南河流接连决口,当地人知道他家是做慈善的,便将赈捐一概由他家经手。
据申大先生的老伯自述,善事是一本万利甚至无本万利的好买卖:“自从做了善事,我手里,现在房子也有了,田地也有了,大官也有了,有伺候的人也多。”申大先生及其祖辈的赈灾事业名为劝捐,但实不无逼捐嫌疑。
人们向申大先生代言的赈灾业务会得到丰厚回报——先人、自己或子弟得到封典,或自己直接候缺补官。官员们也各怀肚肠,在赈济事业中想从中得利。当阎二先生等人的赈济遭遇阻挠时,他们变更策略,将劝捐变为报效,并挂起“奉旨设立报效山西赈捐总局”的牌子。
何师爷通过应酬筹款,最终筹得三十多万两银子,他拿走三四成,而巡抚所用这笔银子的用途则不得而知。何师爷因其善举,被保举为道台,又加二品顶戴,从此摇摆于政界人物之列。
胡雪岩依靠善举,不但为母亲封了一品,也突破自己作为商人的限制,与封疆大员眉来眼去,还获御赐黄马褂。胡雪岩等之所以能通过做善事平步青云,是因为慈善与官方有千丝万缕联系,这种联系是由晚清怪诞制度催生的,使民间社会与国家分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