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174 朋党的争吵源于神话故事的成语在人物间激荡
在宦官专权的日子里,朝廷官员中,反对宦官的,大都遭到排挤打击。一些依附宦官的朝官,又分成两个派别。两派官员互相倾轧,争吵不休,一直闹了四十年,这场争吵还是在唐宪宗在位时候开始的。
有两个下级官员,一人叫李宗闵,另一名为牛僧孺。在参加考试的人中,他们批评了朝政,并且被考核出具有直言敢谏的人才能力。考卷里的批评引起了一些人的注意,其中包括士族出身的宰相李吉甫。他本来就瞧不起科举出身的官员,现在这两人居然敢批评朝政,更是感到愤怒。
随着时间推移,当时翰林学士李德裕继承了父亲的地位,他对李宗闵批评他父亲的事记恨于心。这场恩怨持续多年,最终导致两派之间形成了明显的敌对关系。一方由李宗闵和牛僧孺领导,而另一方则由士族出身的大臣们支持。
唐穆宗即位后,又举行进士考试,有几个大臣因为熟人应考,被选中并获得提拔,但他们却向皇帝告发钱徽徇私舞弊。这一事件加剧了两派间的情绪紧张与矛盾,使得朋党之争变得更加激烈。
到了唐文宗即位时期,情况进一步恶化。李宗闵走上政治舞台,以其门路成为宰相,并推荐他的同情者牛僧孺担任同一职务。此时双方利用自己的影响力进行报复和斗争,最终导致西川节度使职位上的冲突,让原本应该庆祝的一次胜利变成了一个分裂点。
最终,在一次吐蕃将领投降后的战略决策问题上,因不同意退还维州城而发生严重误会,这也揭示了朋党之争背后的深层次政治斗争与权力博弈。而当事情败露后,由于皇帝受宦官控制,没有足够独立判断能力,因此无法迅速解决这一问题,只能不断地更换掌权者的位置,从而让整个国家陷入混乱状态。
最终,在公元846年的唐武宗病逝之后,以及随后的宣称立武宗叔父为皇帝,即唐宣宗,并撤销所有武统时期的大臣职务及贬谪至崖州的一个重要事件下,朋党之争终于结束。但是这个过程已经让整个王朝陷入更深层次的问题和困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