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话故事集中的174则朋党的争吵与人物的命运
在宦官专权的日子里,朝廷官员中,反对宦官的,大都遭到排挤打击。一些依附宦官的朝官,又分成两个派别。两派官员互相倾轧,争吵不休,一直闹了四十年,这场争吵历史上被称为“朋党之争”。
这场争斗始于唐宪宗时期,当时长安举行考试选拔敢言直谏的人才。在参加考试的人中,有两个下级官员——李宗闵和牛僧孺。这两人在考卷上批评了朝政,并因此被推荐给唐宪宗。
然而,这件事让士族出身的宰相李吉甫知道后,他生气地指责这两人是通过私人关系获得提拔,从而导致他们未能得到提拔。随后,李吉甫去世,其子李德裕继承其地位并继续对抗科举出身的官员,如李宗闵和牛僧孺。
唐穆宗即位后,又进行了一次进士考试,但由于托情行为,不公平的事态再次发生,使得两派之间的矛盾加剧。此后的几任帝王,他们分别信任不同的派系,每当一方掌握权力,便会排斥另一方,导致朝政混乱无序。
到了唐文宗时期,李宗闵走向了宦 官势力,最终成为宰相,而他推荐并提拔牛僧孺,也成了另一名高级干部。这两人的合作使得他们有能力打击对方支持者的代表人物——士族出身的李德裕,最终将其调往西川节度使一职。
尽管如此,在西川地区,李德裕仍旧展现出了自己的能力,比如收复维州(治所在今四川理县)等。但是,由于政治斗争,他不得不面对由他的同伙排挤自己手段的问题。最终,由于人们揭露真实情况,即牛僧孺试图以牺牲维州来消灭他这一行为,被迫放弃。而这个过程中,无数忠诚与背叛、友情与仇恨交织着,为整个帝国带来了深远影响。
最后,在唐武宗死后,由於政治动荡和内部分裂,加速了国家衰落。一系列事件最终导致朋党之争终于结束,但留下的遗憾与混乱却难以弥补。当代人回顾此事,只能叹息:“要平定河北容易,要除掉朝廷中的朋党可真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