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牛郎织女故事中的174朋党争吵
在宦官专权的日子里,朝廷官员中,反对宦官的,大都遭到排挤打击。一些依附宦官的朝官,又分成两个派别。两派官员互相倾轧,争吵不休,一直闹了四十年,历史上把这种争吵叫做“朋党之争”。这场争吵还是在唐宪宗在位时候开始的。
有一年,长安举行考试,选拔能够直言敢谏的人才。在参加考试的人中,有两个下级官员,他们是牛僧孺和李宗闵。这两个人在考卷里批评了朝政。考官看了卷子,认为这两个人符合选拔的条件,就把他们推荐给唐宪宗。
这件事让宰相李吉甫知道了。他本来就瞧不起科举出身的官方,现在出身低微的牛僧孺、李宗闵居然敢批评朝政,更是生气。他在唐宪宗面前说,这两人被推荐,是因为跟试官有私人关系。唐宪宗听信了李吉甫的话,把几个试官降职,而牛僧孺和李宗闵也没有受到提拔。
后来,当到了唐文宗即位的时候,由于牛僧孺走了门路当上了宰相,他向文宗推荐了一些科举出身的人才,其中包括他昔日同志李宗闵,也把他提为副手。这两人一掌权,就合力打击士族派系中的高层人物,比如曾经排挤过自己人的李德裕,把他调出了京城,让他去西川(治所在今四川成都)担任节度使。
到了那时期,有个吐蕃将领投降,那个地方属于西川的一部分。李德裕趁机收复一个重镇维州(治所在今四川理县)。虽然这是立了一功,但另一方却用尽各种手段阻止这个胜利,并且还想逼迫他放弃这些土地。但最终由于有人揭露真实情况,这次行动得以继续进行,最终维州被保留下来。而这一切背后的斗争正是朋党之争的一个缩影,它一直持续至公元846年,即当时名为宣宗皇帝登基之前结束。这场由士族与科举新兴势力的斗争,不仅影响着政治局势,还导致整个社会秩序混乱,对王朝稳定构成了巨大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