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武举者陈启新上书揭露三大病根
在那遥远的明朝末年,崇祯九年,一名武举者陈启新,以其锐利的洞察力和深邃的见解,上书给了当时的一份强烈指正。他的这封上书,就像是一面镜子,将整个社会的种种问题映照得淋漓尽致。
陈启新将他的看法集中在了“三大病根”上,这些是他认为导致社会风气日渐败坏、国家前途多舛的主要原因。他首先提到了“以科目取人”,这一点,他说是头等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到人才选拔的人选。按照他所说的,“孝弟悌与尧、舜同辙,仁义与孔、孟争衡”,这些高尚的情操和道德观念,在人们的心目中似乎已经不再那么重要,而取代它们的是更为世俗的追求——财富和贵族地位。
陈启新继续分析说:“据其文章,考政事,则恣其贪,任其酷。”这意味着,即使是在处理国家大事的时候,也往往被贪婪和残忍所左右。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它不仅损害了国家的公平正义,还导致了一系列恶劣现象,如腐败横行、官员滥用权力等。
最令人担忧的是,当年的教育体系也被卷入了这种混乱之中。从小就开始学习的人们,被教导要如何通过读书来获取功名或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而不是为了提高个人的品格或服务于国家。因此,他们只关心如何荣耀自己或者家族,从而忽视了真正能够造福天下的理想。
陈启新的话语犀利而又悲观,他质疑那些自诩有道德标准却实际上只关注个人身家性命的人:“谁更思行其致君之道哉?”这个问题如同一把火,将所有人的虚伪都点燃,让他们不得不面对自己内心深处对于真理追求的一片空白。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大时代里,有这样一份反思,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责任,但同时也充满着无奈,因为改变似乎总是那么遥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