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灭亡时兄弟相继变成了君臣图
从秦朝到清朝,中国历代帝王的登基方式各有不同。秦始皇统一六国,是长期争霸和强者胜出的结果;晋、隋、唐、宋则是由旧政权内部的大贵族或军阀通过反叛手段夺得权力;元、清则是外来军事入侵导致中原汉族政权崩溃而形成的异族统治。而汉朝和明朝两大帝国,则是农民起义所建立,通过“匹夫起事”而成。
这两种模式在新政权成立上有两个显著特点:首先,新的领导人地位是在“起事”过程中逐渐树立起来,而非像其他时代那样早已确定。比如,秦始皇的六国灭亡是在商鞅变法后的六十年间完成的;晋室司马氏早在曹魏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威势;隋文帝灭周前已掌握全国大权;唐高祖和宋太祖都是军阀,但都早有统一天下的野心。而元末清初更是以完整独立的异族政权取代了中原汉族政权。
其次,这些国家在建国初期群雄并起,“起事”的领袖与同伴之间关系复杂,有主从之分(后演变为君臣关系),但这些成员都拥有重要功勋、实力及资本,因此对领导人的绝对性构成了潜在挑战。这使得刘邦与朱元璋等人不得不不断消除异姓王,以确保自己的绝对统治。
李自成和洪秀全的事业也体现了这一模式,并最终因内部分歧而失败。因此,在汉明模式下建立起来的国家,一旦结束战争,就必须面临豪强集团内部斗争。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刘邦和朱元璋成功解决了内部危机,并且杀掉了一批可能威胁自己的人物,如韩信、彭越等,以及徐达、高谟等人。
这种情况并不仅仅是一种情感或道德问题,而是关于政治生存的问题。一旦涉及到巨大的政治利益,那么忠诚与义气就会被置于身后。在这样一个环境里,即便愿意保持兄弟般的情谊,也难以避免发生冲突,因为那些具有相同能力的人总会寻求更多的影响力。因此称兄道弟其实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事情,在患难相助时它可以成为团结力量,但当达到共同享受福祉时,它就可能成为对中央集権制动力的威胁,从而引发血腥清洗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