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政治制度与变革下的两银子物品购买力
在宋朝,白银作为硬通货的使用历史可以追溯至至少4000年前。从尧帝时期起,各种物品如龟壳、贝壳、珍珠和玉石都被当作交易媒介,而黄金、白银和铜也作为重要的货币流通。然而,由于中国产量较少,唐朝以前白银的流通并不广泛。在西汉时期,大宗支出往往依赖黄金,如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汉武帝赏赐卫青20多万斤黄金,这相当于50多吨。
随着对外贸易的大量引入,尤其是在唐朝晚期,当时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使得白银成为国家最主要的储备货币之一。这是因为贵金属具有耐久性,不易腐烂且耐存放,与其他物品相比更为方便。
两宋时期是中国古代经济最繁荣时期,对于民间的商品流动也变得更加普及。不过,在官府支付中,如军饷支出和官员薪水等场合,白银通常与绢帛一起使用,并且发行了规格不同的银锭,以五十两为大单位,一两为小单位。
那么,在宋代,一两银子的购买力究竟有多强呢?为了评估这一点,我们需要先了解铜钱,即当时最常用的货币种类。北宋初年的铜钱一贯折合850文,而南宋孝宗皇帝时代则改为了770文,再次调整到700文。此外,我们假设一贯等同1000文来进行计算。
我们首先来看看粮食价格,因为“民以食为天”。《宋史》记载了不同年代的粮价情况,其中绍兴十三年荆湖地区的一斗米仅六七文。而正常情况下,一斗米价格在四五十文左右,有时候甚至高达几千文。在崇宁年间,一百余钱即可买到一斗米,因此我们取一个平均值,即每斤11 文钱。一两銀子折合2000 文,可以购买180 斤大米。
接着,我们再看肉类价格,比如猪肉。在仁宗年间,每斤猪肉120 文左右。这意味着一兩銀子可以買23 斤猪肉。如果按現今價格計算,即10 块錢購買1 斤猪肉,那麼當時的一兩銀子的購買力就顯得較弱,只能抵達200 多块錢。但如果是在鄉下消费,它們購買力的確實很強。
最后,我們還提到了《水浒传》中的情節,其中阮小七用了一兩銀子置辦酒菜足夠供四人飲用,並包括生牛肉20 斤,這樣算來今日就要600 多元,所以這些數據證明了一兩銀子的購買力非常之強。總結來說,一兩銀子的價值約為700 块錢左右,這個評估並不遠差於實際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