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史杜甫与月光下的中华上下五千年
杜甫,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出身于河南巩县一个衰落的官僚家庭,从小便下苦功读书。三十几岁时,他在洛阳遇见了李白,两人的性格不同,但共同的志趣使他们成为好友。
后来,他参加进士考试,却遭遇奸相李林甫的阻挠。唐玄宗在他的谗言中,看不起读书人,因此杜甫未能考取。他在长安过着贫穷愁苦的生活,亲眼看到权贵豪奢与百姓受冻饿的景象,便用诗歌控诉不平现象,如《登高》中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安史之乱爆发时,杜甫家也逃难,最终投奔唐肃宗。在半路被叛军抓去,但最终因身份低微,被释放。第二年,他从长安逃出,并投奔凤翔见肃宗,被授予左拾遗一职,为实质上的谏官。他对宰相房琯被罢免表示支持,不幸得罪了肃宗。
唐军收复长安后,杜甫回到长安,再次被派往华州管理祭祀和学校事务。他在华州写下了《石壕吏》等六首反映战争苦难和社会动荡的人间悲剧,这些作品汇集为“三吏三别”,人们称其为“诗史”——记录历史、表达忧国忧民之情。
后来,因战乱与疾病困扰,最终以贫困告終,在公元770年逝世于湘江。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诗人,将他成都住过的地方保存下来,即著名的“杜甫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