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杜甫的诗史篇章与中国神话故事摘抄中的古老传说相遇
安史之乱终于平息,百姓得以解脱,享受和平的生活。这对于在梓州(今四川三台)度过日子的诗人杜甫来说,无疑是一件令人欣喜若狂、泪流满面的好消息。杜甫,他的字是子美,是唐代最著名的大诗人之一,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的一个衰败官僚家庭,从小就投身于刻苦学习之中,他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留下了一批优秀的诗歌作品。
在与李白相遇时,他们共同分享着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他后来参加进士考试,却遭遇了奸相李林甫的阻挠,这位权贵极力打压读书人的崛起,以免他们对朝政发表不利意见。在长安过着贫困生活时,杜甫目睹了权贵们豪华奢侈与穷人受苦的情景,这些都激发了他用诗歌反映社会不公现象的心情。
他的经典句子“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成为他不朽的遗产。尽管在长安待了十年,当唐玄宗封他官职后,安史之乱爆发,使得百姓纷纷逃难。杜甫家也加入到这股潮流中,在千辛万苦之后才找到一个农村定居。随着唐肃宗即位消息传来,他离开家前往肃宗所在地,但途中的遭遇让他被捕,并被释放回到战乱中的人群。
战争结束后,他从长安逃出来,最终投奔到了凤翔见到肃宗。当时,他已经身无分文,只能披上一件破褂子穿旧麻鞋。但即便如此,当面见到的唐肃宗依然感动地给予他左拾遗的小官职,让他担任谏官。在此期间,他认真履行职责,不久又因奏章提议宰相房琯而引起争议,被迫回家。此次事件虽然导致失意,但他的忠诚和正直精神得到证明。
返回长安后的杜甫继续深入体验人民苦难,最终写成了《石壕吏》等六首诗,其中包括《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吅》、《新婚别》、《垂老别》及《无家别》,这些作品集结成“三吅三别”,由于其深刻描绘民间疾苦以及国家衰落过程,因此人们将其称作“诗史”。
最后,由于饥饿和疾病,以及朋友去世使得成都没有依靠,再次带全家东迁,最终在公元770年,因贫困再度病逝于湘江的一条小船上。他逝世后,便有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巨匠,将他的居住地保存下来,即著名的“杜甫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