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红色经典故事中的中国第一所现代学校诞生竟然是为了应对那些让人心寒的不平等条约
1860年与英、法所订的《北京条约》规定,以后两国谈判等各种交涉事务,以英文、法文为通用语言。这就迫使清政府不得不火速培养外语人才。经过一年多的筹备,1862年6月11日,同文馆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注: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署”、“译署”,为清政府为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于1861年1月20日由咸丰帝批准成立。]的东堂子胡同正式开学。
本文摘自《南方都市报》2012-06-27第RB21版,作者:李喜所,原题为《同文馆:中国第一所现代学校》 风气未开:同文馆举步维艰 1862年在北京创办的同文馆是中国最早的外语学堂,也是中国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新式学校。入校的学生虽然一切都由政府负担,但还是无人愿意入学。原因是,在清廷长期“闭关锁国”政策以及“夷夏之防”、“中外有别”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国人把学外语和“汉奸”、“卖家画了等号。
嘉庆年间,一位广东人为了学外语,就编了一本中英文对照的小书,但是清廷立即下令查禁,并且众百姓也愤起讨伐,让那个人惶惶然逃匿山林。在那个年代国家和民间看重的是科举正途,上洋学堂就是旁门左道,不但前途渺茫,而且为大众所不齿。
曾是同文馆学生的一位齐如山回忆说:“我们那时还小,没有什么鄙视,对于我们的家庭,可就大瞧不起了,说他们堕落,有许多人便同他们断绝亲戚关系断绝来往。”社会思想对于这件事情看得这样严重,所以大家子弟都不愿意也不敢入校。
在这样恶劣的情势下,为何恭亲王奕要坚决要创办这种学校呢?答曰:形势所迫。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当英军占领京城签订《南京条约》时,由于找不到翻译,全被英人的中文翻译摆布,这让清廷颜面尽失。而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因为没有一位能懂英语的人物来处理与联军的事宜,这直接导致了朝中的无奈和危机感。
因此,无论是在当时的情况还是今后的发展,都需要有更多的人能够学习西方语言,以便更好地进行国际交流和国家利益保护。这就是为什么尽管面对种种困难险阻,即使待遇优厚到可以拿工资,只要不是走科举正途,大部分人才还是选择走传统路线,而非踏上这条被认为是不光彩、新奇而又带有异域风情的地步。不过,那些真正决定勇敢迈出这一步的人们,他们将成为未来国家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将成为改变历史轨迹的一代先锋者。但遗憾的是,在那个时代,对于这样的创新行为持怀疑甚至敌视态度,是一种普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