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土味儿为什么近乎触手可及
在乡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
七十年前,萧红在她的成名作《生死场》里写下这句话的时候,一定没有想过自己可以一语成谶。按说,七十年来,东北乡村的生活早已发生了改天换地的变化,人也换了一代又一代,但当打开孙惠芬的《生死十日谈》的时候,第一个冲进脑子里的感受还是这句话。当然,这一次生和死的“忙”,早已不是当年为了抵抗日本,为了反抗夫权父权的“忙”,而是另一番决绝和挣扎的景象。在这景象里,“传统文化小故事短篇”的画面闪烁:白墙红屋顶的小院落中,有太阳能热水器静静地蹲守;路灯、垃圾处理厂、休闲广场都如同城市社区一般完备,而农民们却仍旧带着“灰头土脸”的旧模样。
书中的故事讲述了农村遗族的人生的悲惨与辛酸,他们在生与死之间匆匆穿梭,没有清晰理性的选择,只是在生命的一瞬间被无情剥夺。这些卑微者,被社会所忽视,被他们自己视为尘埃和草芥。他们对生命价值尚未有所理解,更不用说生命尊严。
然而,在这些苦痛之中,也隐约透露出忍耐、爱和坚持的人性光辉。大辫子这个女知青,她因为剪纸而被丈夫呵护的一辈子,最终在爱人的去世后懂得了真正的人生意义。这是一个温馨且现实的情感救赎,是全书最好的一个故事。
宗教或类宗教,如仙、命、老天爷,对于这些痛苦迷茫之中的人们来说,是情感依托,是合理化解释,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消息。一次倾诉,一次辩白,一条暗示,就是他们的心灵救赎之路。而参与调查的是精神病学和心理学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却在这里显得多余,他们只能做到倾听流泪,并支付每个被采访者的40元误工费。这本书,不仅是一本乡村访谈录,更是发现并提醒启蒙者、研究者以及决策者的书,它深刻揭示了农村遗族生活中的悲惨现状,同时也展示了人类心灵深处顽强求生的意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