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故事中的壮观篇章一所现代学校的诞生正是为了应对那不平等条约的巨大挑战
1860年与英、法所订的《北京条约》规定,以后两国谈判等各种交涉事务,以英文、法文为通用语言。这就迫使清政府不得不火速培养外语人才。经过一年多的筹备,1862年6月11日,同文馆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注: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署”、“译署”,为清政府为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于1861年1月20日由咸丰帝批准成立。]的东堂子胡同正式开学。
本文摘自《南方都市报》2012-06-27第RB21版,作者:李喜所,原题为《同文馆:中国第一所现代学校》
风气未开:同文馆举步维艰
1862年在北京创办的同文馆是中国最早的外语学堂,也是中国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新式学校。入校的学生虽然一切都由政府负担,但还是无人愿意入学。原因是,在清廷长期“闭关锁国”政策以及“夷夏之防”、“中外有别”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国人把学外语和“汉奸”、“卖画了等号。
嘉庆年间,一位广东人为了学外语,就编了一本中英文对照的小书,但是清廷立即下令查禁,并且众百姓也愤起讨伐,让他惶惶然逃匿山林。在那个年代,上洋学堂被视作旁门左道,不但前途渺茫,而且还要面临社会鄙视。
曾是同文馆学生的一位齐如山回忆说:“我们都是小孩,还没有什么鄙视,对于我们的家庭,可就大瞧不起了,说他们堕落,有许多人便与他们断绝亲戚关系。”
在这样恶劣的情绪环境中,为何恭亲王奕坚决要创办这所学校?答案很简单——形势所迫。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当英军将领要求翻译时,我们竟然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这让我们颜面尽失;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更有英国参赞兼翻译巴夏礼被俘,他写信给联军议和,而我们却连中文都写不好,只能请一个商人的帮助来看懂他的字迹,这种窘态难以忍受。
因此,在1861年的初春里,由恭亲王奕、大学士文祥和工部尚书桂良三位大员共同上奏请求设立同文馆,并经过一年多筹备终于在东堂子胡 同正式开课。但由于缺乏教师,只得重金聘请外国人任教;由于学生难招,只有10名入读者。而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前来报考,他们提供优厚待遇,即使如此优厚的情况下,也只有20名左右学生能够进入其中。此情此景,可以想象当时社会对于学习西方语言和文化的心态如何严厉。
随着时间推移,因为需要更多高素质人才,因此决定增设天文学、算术以及其他西方自然科学课程,从科举正途选拔优秀人才入读。这一做法立刻激发了守旧派的大怒,他们认为这是败坏士林风气,让士子们背离孔孟之道,是一种不可接受的事情,最终导致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