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学校之父十个民间故事揭秘为抗衡不平等条约的奇迹诞生
夸张表述:1860年,英法联军的炮火如同洪水猛兽般侵袭了中国边疆,而我们清政府却不得不在这场灾难中寻找一线生机。《北京条约》的签订,如同晴天霹雳,将我们的外交谈判推向了英文和法文的世界。这就迫使我们必须迅速培养外语人才,以免再次成为西方列强的笑柄。
在这样的背景下,恭亲王奕提出了设立同文馆的想法,这是一所专门用于学习西方语言和文化的地方。他知道,这将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因为国人对外语有着深刻的误解,把学洋文与“汉奸”画上了等号。但他坚信,只有通过学习西方知识,我们才能真正地了解他们,并在国际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同文馆开校之初,由于缺乏教师,只得重金聘请外国人来教书;由于学生难以招募,只有10名入学者,大多数是成年人。这让清政府不得不不断提高学生待遇,最终规定他们可以拿到薪水,甚至比七品官员还要高出许多。
尽管如此优厚的待遇,也无法吸引更多的人前来报考。社会风气中的价值观念太过陈旧,对于科举正途仍然执迷不悟。直到增加科学课程,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广阔的知识领域,情况才稍有改善。不过,这也引来了守旧派的大量反对,他们认为这是败坏士林风气的一种行为,是要把人们从孔孟之道、周公之礼、尧舜之道拉向“洋鬼子”。
这一切都发生在一个充满挑战和变革时代。在那个年代,每一步都走得那么艰难,但恭亲王奕始终坚持他的理念,他知道,在这个不断变化的地球上,没有什么是不可能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