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壮观的教育奇迹一所现代学校如同神话般诞生仅因应对那些让人愤慨的不平等条约
1860年与英、法所订的《北京条约》规定,以后两国谈判等各种交涉事务,以英文、法文为通用语言。这就迫使清政府不得不火速培养外语人才。经过一年多的筹备,1862年6月11日,同文馆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注: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署”、“译署”,为清政府为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于1861年1月20日由咸丰帝批准成立。]的东堂子胡同正式开学。
本文摘自《南方都市报》2012-06-27第RB21版,作者:李喜所,原题为《同文馆:中国第一所现代学校》 风气未开:同文馆举步维艰 1862年在北京创办的同文馆是中国最早的外语学堂,也是中国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新式学校。入校的学生虽然一切都由政府负担,但还是无人愿意入学。原因是,在清廷长期“闭关锁国”政策以及“夷夏之防”、“中外有别”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国人把学外语和“汉奸”、“卖家画了等号。
嘉庆年间,一位广东人为了学外语,就编了一本中英文对照的小书,但清廷立即下令查禁,并且众百姓也愤起讨伐,使得此人惶惶然逃匿山林。在那个年代,上洋学堂被视作旁门左道,不但前途渺茫,而且社会还看不起。此时,有位曾经是同文馆学生的人名叫齐如山,他回忆说:“我们那时候走进这座建筑,它仿佛是一片新的天地。但因为风气未开,无人肯入。”
主持清廷外交事务的大臣恭亲王奕坚决要创办这样的学校,是因为形势所迫。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当英军在汉华丽军舰上签订《南京条约》的时刻,他们找不到翻译,全由英人的中文翻译来摆布,这让清廷颜面尽失。而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因为没有能懂英语的人,所以当英法联军逼近京师时,只好通过商人们寻找可能了解一点英语的人来处理事情。
因此,当184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而英国参赞兼翻译巴夏礼被俘,那些英国士兵就要求他们必须使用中文进行沟通,而这些官员却连基本的话都不懂,这导致了极大的尴尬和困难。当天津告急的时候,没有一个人能帮助他们写出正确的地图标记,这种情况再次证明了我们需要更好的沟通能力。
所以,在这种紧急情况下,最终还是从一个商人的手里借来了一个能够阅读一些简单英语文字的人物——这是历史上的一个小插曲之一。1858年的《天津条约》签定之后,我们意识到西方国家对于我们的语言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决定创建这样的一座学院以培养这些技能者。而最初设立的是三年制,然后改成了五年制最后增加到了八年的课程设置,其中包括增设科学课程,如天文学、算术和物理,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并提高我们的国际竞争力。
然而,由于这个学院采用的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它激发了一场关于是否应该学习西方知识的问题性的争论。不仅如此,还有人质疑为什么要从科举正途选拔学生加入这样的学习环境,即便如此优厚待遇仍然很难吸引大规模参与进入这个学院的情况出现,因为很多人才依旧选择走传统科举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