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教育之母诞生于不平等条约的阴影之下正如一位英雄般勇敢地挺立在中国经典传统文化故事的海洋中抵御
中国现代教育之母,同文馆的诞生:抗衡不平等条约的文化故事
在1860年的《北京条约》中,英法两国规定了以英文、法文为通用语言,这迫使清政府迅速培养外语人才。经过一年多的筹备,1862年6月11日,同文馆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东堂子胡同正式开学。这所学校是中国最早的外语学堂,也是中国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新式学校。然而,由于长期“闭关锁国”政策和传统观念对科举正途的重视,上洋学堂被视为“汉奸”、“卖俏”,因此招不到学生。
恭亲王奕坚决要创办外语学堂,是因为形势所迫。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当英军将领签订《南京条约》时,没有翻译人员,全凭英国人的中文翻译;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当巴夏礼被俘后,无人能理解他的信件,以至于奕不得不通过天津找一个略懂英语的人来处理。
为了吸引更多学生入校,清廷提高了待遇,并规定学生可拿薪水。开始年薪36两银子,最终涨到140两,与当时官员工资相比,这是一个非常高的地位。此外,还提供优厚的生活条件,如衣物、煤油蜡烛、纸张洋火等都由馆中供给,而伙食更是丰盛,有海鲜菜肴,每人每餐有四大盆六大碗。
尽管待遇如此优厚,但招生依然艰难,只有20名左右学生入读。社会风气与价值取向有关,对于士林风气而言,更与追求密切相关。不仅如此,即便增设西方自然科学课程,如天文、算学,也遭到了守旧派的大力反对,他们认为学习这些知识会败坏士林风气,让士子们离开孔孟之道和周公之礼走向“洋鬼子的门生”。
这种抵触甚至演变成了贴小字报讥讽同文馆,再加上一些奏折直接批评奕及其支持者慈禧太后的行动,被指责为破坏国家体制和失去民心。这场争论直至最后,在慈禧太后的支持下,同文馆得以继续存在,但其影响力仍受限于保守思想和传统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