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人是怎么降温的生活在古代没有空调古人是怎么度过酷热夏天的
生活在古代,没有空调,明朝人是怎么降温的?北京的气候四季分明,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寒冬酷暑,如果没有相应的辅助设施,恐怕仅凭自身的素质是无法抵御严苛的自然条件的。因此,一些基本的防寒防暑的措施是必要的。北京虽地处北方,但夏季还是十分炎热的,人对于气候变化的感觉还是十分敏锐的,有时,即使是微小的气温变化都可能会导致不适,所以,盛夏之际,皇宫里要设置必要的避暑设施。
那么,皇宫里有哪些避暑措施呢?每到酷暑,皇宫里就想尽了种种办法。这些传统方法虽然没有现在设备效果显著,却也是巧妙利用自然之物奇思妙想。他们具体如何来进行防暑降温呢?
一、暗藏玄机房檐
明代以后的建筑规制:“檐步五举飞椽三五举;柱高一丈平出檐三尺,再加拽架”。这简单建筑法式中却有大奥妙。那时人们已经善于运用冬夏季日影角度(就是今天所说的太阳高度角),来设计出檐角度。宫内北房有这个角度屋檐,就能够在夏至前后遮阳;到了冬至前后阳光满室,使房间内有冬暖夏凉之感。
二、竹帘凉棚营造出来清凉
宫中营造人工阴凉方法也不少,比如屋檐前面悬挂帘子,一方面可以遮挡阳光,一方面也留有空隙保持通风。帘子何时挂何时收当时都有规定。
帘子还有等级划分,最最高级的是用斑竹香妃竹编织饰各种图案等级低的是用苇箔编成。一道光帝作《湘帘》诗说:“一桁垂银蒜 编成翠竹箩 篆烟留细处 草色看时多 月下纤无影 风前动有波 湘江遗趣在 夏永静如何。”
更大一点工程搭凉棚,就是在宫殿顶上和院里搭个顶盖来遮蔽阳光。棚匠们用简单圆木作为支架,在好后上边铺上苇席,并用绳子捆扎好。这款可卷可展烈日当头展开遮挡阳光早晚再收起来通风。在搭凉棚一般从阴历四月开始。
三、冰桶凿孔送凉风
冬季储藏冰块到夏季用的习惯,在我国北方由来已久考古发现早周代就已经贮存冰块习惯。在明清时候盛夏也会大量用冰。“大清会典”中记录清代紫禁城景山德胜门外正阳门外都设官窖共计18座仅紫禁城中的冰窖就藏冰25000块。我国古代储存冷冻食品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冰箱”,而是在家或商业场所使用“雪洞”或“雪窖”。这些结构通常被埋在地下,以保住冷却效果。当天气变暖且需要食物保存冷冻状态的时候,将食物放在室内待其慢慢融化,然后将融化后的水排掉重新将剩余部分放回地下冷冻室继续保存。
另外 清朝帝王子康熙皇帝以后,每年六月底七初离开故宫到颐和园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去避暑,这样做既能享受美丽环境,又能远离闹市喧嚣,更重要的是可以逃脱酷热 summer he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