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避讳君尊一夫多妻共枕名字巧避之道
避讳之法:古人巧妙运用文字,回避君尊的名字
避讳字法,是中国古代人们为了回避君主和尊长的名字而采取的一系列技巧。这些技巧有哪些情形呢?
第一种是使用同义词或近义词替换。在秦朝时,秦始皇名为正,而“正”一字被视为忌讳,所以就用“端”来替代“正”,例如将“正月”改成了“端月”。汉朝时,高祖名邦,因此人们便用了“国”来代替,“邦家”变成了“国家”,一直延续到今天。东汉光武帝名秀,因为避免使用字眼中的秀字,所以将秀才改为了茂才。
第二种是采用同音异义或声近异体字替换。司马迁的父亲叫谈,他在《史记》中写道,在《赵世家》中他将张孟谈改为了张孟同,以此规避了原有的名字。而清圣祖玄烨,被后人以元烨取代,以此规避其讳。
第三种则是通过缺笔画来改变。在唐太宗李世民时代,人们会在写作时省略掉部分笔画,使得原本含有禁忌意义的文字变得不再触犯禁忌。
第四种方法是拆分汉字。一个汉字通常由几个部件构成,有时候为了规避某个人的名字,只需保留其中的一部分即可。这一点可以从五代晋王石敬瑭时代看到,当时姓敬的人便更改姓氏为文,以此规避王室成员的姓名。
第五种方式是在双重姓名中删去一个字符。如果其中一个字符恰好触犯了某位贵族或者官员的名字,那么这个字符就会被删除,从而形成单一名称,如南齐开国皇帝萧道成下属的一个叫做萧渊的人,便选择删去自己的原来的第二个名称中的"道",变成了单一称呼萧渊。
第六种则是借助于形似图形进行变化。在后周郭威统治期间,有个人叫郭彦威,他便选择将自己的原本带有禁忌性的"威"一词更换为相似的"成",最终成为郭彦成。
第七种策略涉及读音上的转变。孔子本名丘,但读书人习惯把它念作mou,这实际上是一种以与孔子的本名不同读音区别开来的做法。
总结来说,不仅仅局限于直接修改,还包括了一系列更加复杂且细致的手段,如增加偏旁结构创造新的意思,让古人的智慧和对语言艺术的追求得到了充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