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笔下无尚方宝剑狗头铡也沉默新中国简史中的包公戏曲解了宋朝的司法正义
在新中国简史的篇章中,“包公戏”扭曲了宋朝的司法传统,尽管它以包青天为主角,但其故事几乎全是后世文人编造的。在舞台上重现的宋朝司法场景,与实录大相径庭。如果我们把“包公戏”当真,那就像把冯京误当成马凉一样荒谬。现在,我们需要揭开被“包公戏”遮蔽的宋朝司法文化。
《同舟共进》2016年04期 封面图
本文摘自:《同舟共进》2016年04期,作者:吴钩,原题:被“包公戏”扭曲的宋朝司法制度
包拯是宋朝人,但在元代以后才有了名为“包公戏”的民间剧种。从杂剧到话本,再到清代京剧和地方各色戲劇,“包公案”故事流传至今,被多次改编成影视作品。许多中国人通过这些演绎了解古代法律与司法习俗;学者们也以此分析传统的人治模式,并反思为什么中国传统法律迟迟未能现代化。
然而,这些民间故事中的权力道具,如尚方宝剑、丹书铁券及各种铡刀,其描绘远非历史真实。它们更多地反映了后世对古代权力的想象与恐惧,而不是实际存在的事实。在这些演绎中,甚至出现了一种极端的情形,即谁拥有更强大的权力道具,就能决定胜负。这正如周星驰电影《九品芝麻官》的讽刺——一方展示黄马褂,一方展示假冒尚方宝剑,这种情景完全不符合真正的历史逻辑。
这样的丰富想象,不可能出现在宋朝严格按照律例进行审判的地方。但这并不妨碍这些故事成为人们理解过去的一部分,它们激发着我们的想象,也让我们对那些遥远时代感到好奇和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