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植为什么收刘备作学生
其实,刘备在遇见张世平和苏双这两位贵人之前,并不是一直都在卖草鞋的,他还上了一段时间的“大学”。读“大学”那年,刘备十五岁。教授他的老师就是一代名儒——卢植。
读过几天私塾、卖草鞋的刘备怎么就突然拜入大儒卢植的门下了呢?这要多亏刘备有一位伟大的母亲。这位伟大的母亲,在经历了中年丧夫的巨大痛苦之后,不仅含辛茹苦地卖了多年的草鞋,一手把心爱的儿子拉扯长大,而且不计代价决定让儿子去上大学。
卢植像
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这位单身母亲独自承担了卖草鞋养家糊口的工作,决定让儿子去上大学,并将儿子送入了卢植的门下。
卢植也是涿郡涿县人,东汉末年,他是个地球人都知道的人,不仅学问好,而且武略高,是地地道道的文武全才。
先说学问。卢植的老师很有名,是当时的学界泰斗、古文经学大家马融。马融老师是东汉名将马援的从孙,汉明帝皇后(马援的女儿)的侄儿,算得上是皇亲国戚,家中不是一般的有钱。
卢植的师兄更有名,是遍注儒家经典、一统经学的儒学大家郑玄。老师很牛,师兄更牛,当师弟的卢植自然也毫不含糊,史称他“能通古今学,好研精而不守章句”(《后汉书·卢植传》),并著有《尚书章句》《三礼解诂》两部儒学大作。
说起学问,马融、郑玄、卢植师徒三人可以相提并论,郑玄师兄略胜一筹。但说起武略,马融老师和郑玄师兄,也就只能望望卢植的背影。
后来张角发动黄巾起义时,东汉中央政府首先派遣三个猛人率领政府军打了过去。这三个猛人就有卢植,并且排名第一。
根据惯例,排名第一的自然是最受器重的。这次也不例外,政府军排名第一的卢植,面对的正是黄巾军中排名第一的大头领——张角。
双方见面,不认识,那就打吧。打了几仗下来相识了,张角原来是个挨打的主,一路是丢盔弃甲边打边跑;卢植原来是个打人的主,一路是乘胜追击一顿猛揍。
张角一口气跑到广宗(今河北威县东),狠下心来决定再也不跑了,发誓死也要死在这里。虽然张角打不过卢植,但卢植一时半会也搞不定张角,双方就在广宗打起了持久战,战役从第一阶段的运动战进入了第二阶段的阵地战。
卢植有耐心更有信心与张角打持久战,但汉灵帝刘宏同志却没这个耐心,加上由于太监左丰向卢植索贿不成,便乘机进了几句谗言。于是汉灵帝临阵易帅,派遣董卓出任前敌总司令,文武双全的卢植却被抓到了京城洛阳问罪。
志大才疏的董卓兵败后,东汉政府调遣猛人皇甫嵩率军围攻张角。皇甫嵩沿用卢植的用兵方略,取得了对战争进程有决定性意义的广宗战役的胜利。卢植也就得到了中央政府上上下下的重新认识,不但立即被无罪释放,而且还东山再起担任尚书。
给刘备做老师时,卢植刚人到中年,除了在学术方面有些声望之外,还没有举世瞩目的名头,而且当时他的身体状况似乎不怎么好——他刚从九江太守任上休假养病。
刘备读的民办大学,教学方式和科目有点像今天的研究生教育,一个导师,辅导一拨学生,专攻几部经典,教授自然是卢植先生。
史上留下姓名的除了刘备,还有两位:刘德然和公孙瓒。
刘德然与刘备同宗,只是辈分搞不大清楚。刘德然的父亲刘元起通过观察刘备在卖草鞋这个没有前途的职业中的突出表现,认为刘备是一个很有前途的青年。由于刘备与刘德然上学的地方离老家很远,在京城洛阳附近的缑氏山中(今河南偃师东),因此上学的学费和路费是一笔很大的开支,这就难住了靠卖草鞋勉强度日的刘备。为了让刘备读完大学,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刘元起,多次不顾老婆的反对资助刘备,甚至给刘备的开销与自己的儿子一样多。
另一个同学公孙瓒,是幽州辽西郡令支(今河北迁安、迁西一带)人氏,出身贵族家庭。在卢植教授的谆谆教导和倾心传授下,刘备和他的同学们必然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刘备,从他日后的所作所为来看,做人行事完全符合儒家的标准。
此外,身教甚于言教,卢植教授一身正气、忠心为国的为人处世风格,对刘备等人也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说,刘备日后的做人理念和行事原则,正是在卢植门下读书的时候打下的基础。
在同学当中,刘备和公孙瓒非常合得来,两人称兄道弟,关系好得不亦乐乎。这也是刘备上大学期间的又一收获。后来他能在乱世中混出头来,得到了公孙瓒师兄的不少帮助。
可能是受到公孙瓒师兄的影响,草根出身的刘备,也喜欢上了当时贵族子弟才能享受的娱乐活动——喜狗马(打猎)、音乐、美衣服。
从这些喜好可以看出,刘备是一个很能合群的人。在贵族子弟成群的大学,草根出身的他没有顾影自怜、自卑自弃,而是和同学们和睦相处打成一片。
刘备读大学的时间很短暂。卢植同志养病期间当兼职教授,过了差不多有两年时间,东汉政府需要他了——扬州庐江(治今安徽庐江西南)一带的少数民族了,组织上决定派一个恩威卓著又熟悉当地情况的人前去开展工作。
接到中央政府的通知后,卢植收拾行装,准备远赴庐江去担任地方上的一把手——太守。
刘备不得不提前毕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