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文化底蕴中的文玩奇遇(图)
文玩,源自于书画文具艺术品的欣赏与把玩,其核心在于文化底蕴。近年来,“文玩”一词在艺术品拍卖市场频繁出现,但关于其定义和范围却引发了广泛的争议。有些物品被冠以“文玩”的称号,即便是民俗玩物,如核桃、手串,也参与其中,这些都未能准确反映出“文玩”的真实含义。
要理解“文玩”,首先需要认识到它是一种专用性强的书画工具。这些工具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而且还应当具备一定的艺术价值。这意味着,它们不能仅仅作为工具使用,而应该是一件能够让人欣赏并乐于把玩的事物。
根据上述标准,我们可以得出几个结论:第一,不具备书写或绘画功能的物品不应被称为“文玩”。第二,没有足够艺术性的普通笔墨类产品同样不足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玩”。第三,只因为某些产品是由名人喜爱并不足以将其归入“文 玩”范畴;只有那些符合前述条件且属于书写或绘画用品的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文 玩”。最后,对于普遍流行但缺乏特定文化内涵的小型娱乐用品来说,更远离了真正意义上的 “ 文 玩”。
从历史角度看,“ 文 玩”起源于毛笔及其相关器械,逐渐演化成了一系列复杂多样的书写和绘图装备。在明代出版的一部著作《 文 具 雅 集》中,就列举了超过四十种不同的 “ 文 玩”类型,包括笔墨纸砚以及各种配件等。此外,还有更多细分品种,如大、中、小楷笔、提笔、抓笔等,以及砚石中的抄手砚、砖砚等。
选材方面,“ 文 玩”注重自然之美,不追求奢华而擅长采纳天然材料如竹木石瓷。设计造型方面,则表现出了多样的风格,从奇思巧构到简中求雅,再到千刀万剐,每一种都展现出了独特之处。而题材则更倾向于崇尚古典文学,以梅兰竹菊四君子为主,同时也包含七竹贤中的站立坐卧倚坐各式姿态。
通过时间的考验,有一些作品成为了珍宝,如宋代汝窑三足洗。而历代的大师如明代竹雕家朱三松清代制砚大师顾二娘,他们留给我们的是无数难忘佳作。
讨论 “ 文 玩”的话题颇丰,其中之一不可忽视的是宋代书法家米芾拒绝皇帝赠官只愿接受一块好砚的情节,这个故事至今仍令人感叹不已。这说明,无论如何,“ 文 武”的核心始终是其所承载的人间智慧与情感,是一种深刻的人类精神活动形式。在商业化趋势下,将这种精神活动功利化,不免使得原本高贵的情怀沦落为简单商品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