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有几位古人如何在漫长寒冷的冬天里生存下来的秘诀
古代的冬天更为严寒和漫长,北风呼啸,白草如席,一夜之间卷起狂风暴雪。燕山中飘落的雪花大如席帐,纷纷扬扬,如同轩辕台下的絮雨。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只有孤舟蓑笠翁,在那片荒凉的寒江上独自钓鱼。
在这样的严寒中,古代人是怎样度过漫长冬季呢?他们如何取暖、保暖,以抵御那无情的冰冷?
清朝时期,一年里北京竟然有150多天是寒冷之日,最冷的时候温度可以降至零下二十三度。这让取暖成为宫廷不可忽视的事务之一。在明、清两代,他们主要依靠烧柴炭来取暖,有专门机构负责管理这方面的事情,比如惜薪司,它不仅供应皇宫内所需的薪炭,还直接向皇帝奏事,因此拥有“近侍牌子”的权力。
在紫禁城内,不仅设有爇火处负责安装火炉和运送柴炭,还有柴炭处负责存储和分发,以及烧炕处负责点火烧炕,每个机构都由太监领导,这些太监们确实承担了不轻松的任务。为了保证室内空气质量,他们使用那种旺盛而又无烟无味的大理石燃料。
除了这些设施外,还有一种名为熏笼或火盆的小型炉灶,可以放在地面或者手上供用,它们形状大小各异,从小到大,可谓一应俱全。而对于那些无法得到足够保暖的人来说,无论是在街头巷尾还是在野外旅行,他们只能希望能够找到一些温暖衣物以防冻死。
然而,即使如此,不少人仍旧不得不忍受严酷的冬日,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钱来购买必要的一切。此刻,我们仿佛能听到远古流传下来的《九九歌》中的声音:“一九二九缩脚缩手;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五九六九沿河插柳……”人们通过数着指头,把漫长冬季一点一点地数过去,而那些画素梅图表消磨时间,让心灵得以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