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笔下无尚方宝剑狗头铡也默然不语中国历史1912到1949的时间表中的司法正义被扭曲了
在中国历史的1912到1949年间,时间表上有着一段被遗忘的司法传统——“包公戏”,这是一种在宋代文明消亡之后才兴起的民间曲艺。然而,这些故事几乎都是草野文人编造出来的,他们在舞台上重建的宋朝司法情景,与实际的宋代司法制度大相径庭。如果将“包公戏”中的故事视为真实反映了宋代司法过程,那么这种理解简直是笑话。
《同舟共进》2016年04期 封面图
本文摘自:《同舟共进》2016年04期,作者:吴钩,原题:被“包公戏”扭曲的宋朝司法制度
包拯生活于宋朝,但当时并不存在什么“包公戏”。这一剧目是在元朝时期兴起,并延续至晚清时期才广为流传。数百年来,“包公审案”的故事融入了杂剧、南戏、话本、评书、小说以及多种地方剧种;近现代,又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无数中国人通过这些演绎了解古代司法制度与文化;一些学者也以此作为分析研究传统“人治模式”和反思中国传统司法迟迟未能向现代化转变原因的一种依据。
然而,这些民间曲艺中的故事完全不符合真正的历史记录。它们展现了一位拥有最高权力的官员,用各种神奇道具和符咒来处理案件,而非依赖法律和程序来做出判决。这使得人们错误地认为这些故事能够提供关于古代法律实践的一手资料,从而误导了对过去社会运行方式理解。
【尚方宝剑三口铡刀丹书铁券··】
正如《封神榜》中各路神仙登场必亮出其独特之力,“包公案”的主人公也不例外,他携带着代表最高权力的皇帝御赐道具,如金剑、一十二第御棍等。在元杂剧中仅有“势剑金牌”,到了明清传奇则出现了更多权力道具:“(宋皇)赐我黄木枷梢黄木杖,要断皇亲国戚臣;黑木枷梢黑木杖,专断人间事不平……”
这里所谓的人物具有高超技巧,即所谓的人品高尚或罪行深重,其后果无穷远大的刑罚,将其定罪或释放都成为一场精彩绝伦的大戏。而这个过程中,一切似乎都取决于谁的手握更强大的力量,而不是基于任何客观标准或规则。
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些描述并不准确地反映了实际发生的情况,它们展示的是一种错觉,是一种幻想,不是历史真实。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因为它影响着我们的对过去世界如何运作,以及我们如何看待今天世界运作方式的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