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的故事刘邦的野史中司法如狗头铡尚方宝剑却在包青天戏里失去光芒
在宋代文明的光辉下,草野文人编织出了一幅幅关于包公的故事,他们将舞台上的宋朝司法情景重塑为今日之观众所见。然而,这些戏曲中的故事与真实的宋代司法制度大相径庭。如果我们认为“包公戏”是忠实地反映了宋代司法过程,那么这样的误解将会令人啼笑皆非。
《同舟共进》2016年04期 封面图
本文摘自:《同舟共进》2016年04期,作者:吴钩,原题:被“包公戏”扭曲的宋朝司法传统
包拯是一位在宋朝生活的人物,但他并没有一个专属于自己的戏曲形式。“包公戏”这个说法是在元朝兴起的,并且到了晚清时才变得非常流行。多年的时间里,“包公审案”的故事被融入到了杂剧、南戏、话本、评书、小说以及京剧中;近现代之后,“包公案”还曾多次改编成影视作品。无数中国人通过观看这些表演来了解古代的司法制度和文化;一些学者也借助于“包公戏”作为研究样本,对传统的人治式司法模式进行分析,并对中国传统 司法无法走向现代化产生重要影响进行反思。
然而,“包公戏”的故事几乎都是由民间文人虚构出来的,他们在舞台上重现的是一副不符合宋代实际情况的情景。如果我们把“包公戲”的内容当作是真的,就只能做出像“错把冯京当马凉”的荒唐比喻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有必要去揭开被“package play"遮蔽了的事实。
【尚方宝剑三口铡刀丹书铁券··】
就如同《封神榜》中的神仙们登场时必定亮出他们的手段一样,“package play"中的主角也带着皇帝赐予的一系列权力道具,其中包括金剑、一把铜铡,以及锈木枷梢和黄木杖等。随着时间推移,这些道具逐渐发展出了更为复杂和丰富的情节,如元杂剧中仅有的金牌,而到了明清传奇,则出现了更多种类:“(Song Hwang)赐我金剑一把,铜铡两口,锈木一个,金狮子印一颗,一十二第御棍……赐我黄木枷梢黄木杖,要断皇亲国戚臣;黑木枷梢黑木杖,专断人间事不平;槐木枷梢槐木杖,要打三司并九卿;桃木枷梢桃木杖,日断阳间夜断阴。”
这里所说的势剑就是所谓尚方宝剑;金牌则变成了丹书铁券,也称免死金牌。而后来的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则成为今天我们熟知的一种刑罚工具。这些建立于法律之上的权力道具,使得主角成为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官员,无论遇到谁都能施以杀手。
值得注意的是,被调解者的罪犯也有可能拥有类似的力量,如根据元杂剧《Package Play智斩鲁斋郎》改编成潮剧或川剧,都讲述世家豪门子弟鲁斋郎,以祖传丹书铁券护身而无恶不作。他对抗著拥有最高杀伤力的尚方宝剑,有时候似乎可以抵挡住所有攻击。但最后,因为刑事呈报需要经过严格审核,所以只有通过巧妙的手段才能完成处决,从而避免破坏既定的秩序。此刻,看似应该依据法律来分辨善恶,却演变成了谁掌握更多权力道具就能胜出的权力斗争,就如周星驰电影《Nine Grades of Flame_] 中展示的一般:一方祭出御赐黄马褂护身,一方祭出可破黄马褂的尚方宝剑。一方面再点破这尚方宝剣是假冒产品。这也证实了批判传统的人士对于人的政治方式指控的心理状态。
然而,这样的富有艺术性的权力战斗情节绝不会发生在真正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刻。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关于大臣获得从皇帝那里直接获得尚方宝剑或者给予其独特权限制裁高级官员的情况要到万历年间才开始出现。而三口銬刀,更像是民间文学作品中虚构的一个刑罚工具,在历经数百年的时间里从未见过将銬刀列为正式执行用途之一,它很可能源自蒙古族使用銬刀切割草料后,再由民间文学家想象创造出来,用以装饰英雄人物青天老爷的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