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的珍贵物品
章太炎,字枚叔,号太炎,晚年更名炳麟,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1869年1月12日,他出生在浙江杭州府余杭县东乡仓前镇的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生平简介是这样展开的:
早年接受民族主义熏陶,通过阅读《东华录》、《扬州十日记》等书,不满于满清的异族统治,这种对华夷观念的形成,对后来的民族主义观有着深远影响。在经历了戊戌维新改良运动之后,他曾为强学会捐款,与康、梁通信,但因不满康有为倡言建立孔教,被迫离京。
1898年春,他受张之洞邀请赴武昌筹办《正学报》,但不到一月即离去。他后来任《昌言报》主笔,并发表了多篇重要文章。随着清末民初时期的政治变迁,他参与了维新运动,被清廷通缉,并避居日本,与孙中山相识。此时,他的排满观和古文经立场日益明确。
1901年至1903年间,他先后任教于苏州东吴大学和上海法政大学,在此期间他提出了“今古文”界限上的认识,并撰写了一系列重要著作,如《膏兰室札记》、《春秋左传读》等。在这段时间内,他也与梁启超等人共同创办了“兴浙会”,并参与编辑了《实学报》和《译书公会报》。
然而,由于对康有为建立孔教这一事宜持批评态度,最终被捕入狱,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苏报案”。出狱后的他继续在国外进行抗议活动,同时也开始涉足日本文化研究。他返回中国后,一直致力于推广国粹文化,对抗西方文化侵袭。在此过程中,他撰写了一系列重要著作,如《中华解》,并主张以国粹激励种性,以宗教发起热情。
1920年代以后,由于政治环境变化以及个人健康问题,章太炎逐渐淡出公共生活,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学术研究。在晚年的岁月里,他专注于儒学研究,并尝试将其融合进现代社会生活中。他的一生留下大量宝贵文献,其中包括哲学、文学、历史等方面的大量著作,其中最显著的是他的经典作品——《国故论衡》,它对于汉语语言文字及文学史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章太炎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也是一位具有影响力的教育者,其学生遍布各地高校,其中包括黄侃、朱希祖、钱玄同、周树人(鲁迅)、沈兼士等知名人物。而胡适则可以说是继承者之一,在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哲学史,为该课程奠定基础。但尽管如此,胡适本人的看法并不完全符合章太炎最后阶段所持有的见解。这段复杂而丰富的人生轨迹,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那时代背景下的知识分子们如何面对挑战,以及他们如何在不断变化的地缘政治环境下寻求自我认同与价值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