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慈善之风中国经典民间故事中亦有其独特之处为何能在贫困时期致富
答案或许可以从《政界现形记》第34、35回中的申大先生及其祖辈的赈灾事业中寻找。据传,申大先生太老伯起初只是开了个小馆子,但通过做善事和募捐,最终积累下几百吊钱。他的家人后来还做了官,并且家族财产显著增加。
此外,还有申大先生的老伯自述,他认为做善事是一本万利甚至无本万利的好买卖。他说:“自从做了善事,到我手里,现在房子也有了,田地也有了,官也有了,伺候的人也有了。”然而,这种“劝捐”的方式并不完全是出于慈悲,而是在逼捐之间。那些名单上的名字需要有重重肩膀才能担得起,而不幸的是,有些人可能会因为莽撞而失去一切。
何师爷则用一番韬略,将劝捐变为报效,从而筹集到了三十多万两银子。他自己拿走三四成,而巡抚所得这笔银子的去向,则不得而知。但是,这样的慈善活动与官方联系紧密,因此那些参与其中的人往往能够得到丰厚的回报——封典、补官等。
胡雪岩也是依靠善举,一路平步青云,不仅为母亲赚来正一品的封典,还在杭州建豪宅,与封疆大员们交情深厚。在晚清这个怪诞制度催生的时代,即使是慈善也变得难以分辨真假,其背后隐藏着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权力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