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公主赏识的才子们穿黄马褂的荣耀之路
在清朝的宫廷戏剧中,常见的情景是,一位身份低微的人物即将接受刑罚时,却穿着黄马褂,这让周围人无法动手。有时候,黄马褂甚至成为了皇帝的象征,见到它的人们都会像遇到圣上一样跪倒称赞:“万岁!”然而,当我们观赏这些清宫剧时,我们往往会注意到紫禁城中的卫兵也都穿着黄马褂。作为御前侍卫,他们确实都是贵族出身,但他们所穿的黄马褂并不能获得皇帝亲临免除处罚的特权。
首先,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这件被广泛提及但不易见到的服装——“马褂”。今天,“马褂”这个词已不再频繁使用,它源自满族人的发明,被称作“鄂多赫”,而其名称来源于骑士方便乘坐之意。其实,“马褂”起源于贵族打猎时所穿的“行服褂”,后经简化改良成为一种便服。
根据嘉庆年间宗室史学家爱新觉罗·昭梿在《啸亭续录·黄马褂定制》记载:“凡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侍卫、乾清门侍卫、外班侍卫等,以及护军统领和前引十大臣,都需着黄色缝制的大衣。”除了职务相关者,还有两种方式可以获得这件荣耀:一是通过打猎表现出色或进献珍贵猎物;二是在战场立下战功被颁赐。
此外,由于清末封建等级制度崩溃,只有一件衣服就能激起人们强烈情感,而当统治者开始滥发这种曾经稀罕事物时,其价值随之降低。在慈禧太后的一次心情好的时候,她竟然因为开车给自己送货的小车夫赏了一套黄色的衬衫。这一切都解释了为何仅仅是一件衣服,在历史最终走向结束之前,就变得如此普遍且失去了其原有的尊贵与威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