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之母一所现代学校的诞生是为了抗衡不平等条约的侵蚀如同古籍中的英雄豪杰挺身而出以智慧和勇气抵御
中国教育之光:同文馆的诞生与抗争,正如古籍中传说中的英雄豪杰,以智慧和勇气抵御外来侵蚀。1860年,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规定以英文、法文为交涉通用语言,这迫使清政府火速培养外语人才。经过一年多筹备,1862年6月11日,同文馆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正式开学,为应对不平等条约的挑战。
风气未启:同文馆举步维艰。尽管入校学生由政府全额负担,但仍无人愿意入学。这是因为,在长期“闭关锁国”政策和“夷夏之防”、“中外有别”的传统观念影响下,国人将学习外语与“汉奸”画上了等号。
主持清廷外交事务的恭亲王奕坚决要创办外语学堂,是因为形势所迫。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当英军汉华丽军舰上签订《南京条约》时找不到翻译,全凭英人的中文翻译摆布;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国参赞兼翻译巴夏礼被俘,当英法联军逼近京师时,他不得不致信联军议和,用中文写就但落款有两行英文。而京郊战火弥漫,北京危在旦夕,只因找不到懂英语的人来处理这点小事而巨大地挫败了奕的心意。
为了吸引更多人前来报考,并挑选优秀者入学,清廷不断提高学生待遇,即使如此优厚的待遇,也无法完全改变社会风气。大部分人才还是选择走科举正途,不愿意踏上这个“歪门邪道”。直到增设科学课程,如天文学、算学等西方自然科学课程,再加上从科举正途人员中招收新生,这才真正引发了一场风波。
守旧派群起围攻,他们认为这是在败坏士林风气,让士子们放弃孔孟之书、周公之礼、尧舜之道,而成为“洋鬼子的”门生。山东道监察御史张盛藻首先发难,上奏反对,还有一位理学大师倭仁也斥责奕此举,是亏损国家体面、失去民心。如果实行,将导致正气难伸,“数年以后,尽驱中国之众咸归于夷”。
这些批评激起了人们的情绪,有的小字报直接骂同文馆,有影射奕,有挖苦同文馆学生,还有的借自然现象归罪于他们。一位候选知州杨廷熙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添油加醋,上呈朝廷,其中讲述了久旱不雨、疫疠流行等灾异,并列出十大罪状,对同文馆进行严厉指责。
然而,这一切并没有阻止慈禧太后的支持下,一些改革者继续推进他们的计划,最终帮助中国迈向一个新的时代。这段历史,就像一部关于坚持与逆境斗争的传奇故事,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以便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