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教育科研网产品开发如养育子女需耐心细致与不断改进
株洲教育科研网:致力于打造自主知识产权CPU的龙芯课题组,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如同养育孩子一般,耐心细致地迭代改进。从“狗剩”到今日,他们在市场上经历了三轮“试错”,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性能,为实现国产CPU与国际接轨奠定坚实基础。
胡伟武,龙芯课题组的领军人物,就像一位 Parenthood,每天带着团队在实验室里辛勤工作。他曾说:“做产品就像养孩子,我们需要耐心细致地培养它,让它慢慢成长。”这段话如同对自己、对团队的一种鼓励,也是他们面对挑战时的信念。
2002年春节期间,胡伟武带领团队在实验室中进行中央处理器(CPU)的物理设计,这个决定性的时刻标志着中国自主知识产权CPU的诞生。随后,他成立了龙芯中科,与北京市政府共同牵头出资,以产业化为目标,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并将产品推向市场。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龙芯中科已经完成了两项主要任务:将计算所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可供市场销售的产品,并通过三轮“试错”和迭代,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性能。在第一轮“试错”阶段,从2010年到2015年,虽然出货量仅数万片/年,但解决的问题已达数以千计;第二轮“试错”阶段,则进一步完善了平台,在应用领域达到了“可用”的水平;第三轮则预计将持续至2022年,将继续提升技术标准,使其与国际主流相比差距不大。
胡伟武提醒道:“我们可以通过加大投入和改进体制机制加速‘试错’过程,但不能取代‘试错’过程。只有坚持自力更生,我国核心技术产业才能‘上楼’,才能不受制于人。”
为了建立自己的信息技术体系,即使面临时间较长且艰难的情况,都没有放弃。胡伟武认为,“我们的目标是在‘十三五’之后、‘十四五’开始初见以龙芯为基础的自主信息技术生态。” 目前,有几千家企业参与到了这个生态体系之中,而软件生态也在不断丰富。
尽管道路漫长,但是胡伟武依然保持乐观。他告诉记者:“相信到2022年龙芯将会稳定在几百万片/年的出货量,这时候我们就要走向开放市场。”他还强调,“经过三轮迭代后的龙芯芯片,技术水平、性能不断提高,而软件生态也向好。”
最终目的,是建立一个独立于Wintel(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与英特尔CPU)和AA(谷歌Android操作系统与ARM CPU)体系之外的自主信息技术体系。这需要一个完整而健康的人口结构,即由政府支持、机构驱动并且有大量企业参与,这样才能够形成一个真正强大的IT产业链条。
总结来说,对于那些追求利润而非科技创新的人来说,他们可能无法理解这种长期投资策略。但对于像胡伟武这样的领导者来说,他们清楚,只有坚持这种方法,最终才能实现国家级别的大型项目,比如航天工业一样,从零开始,一步步达到世界级别。而这正是他们选择采取这一路径背后的原因——因为这是为了国家利益,更是为了人民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