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历代族谱中藏匿的灭亡秘密明朝覆灭之谜又在何处
任何一个朝代的覆灭,原因并不仅限于自然灾害与人为因素。明末遭遇的小冰河期是众所周知的,但真正决定命运的是内在问题,而非外部挑战。外在压力通过内部弱点作用,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答案是——官僚体系。明朝官员整体上无能,这种无能不仅体现在抵御蒙古入侵时关键战役中的表现,也体现在财政管理和藩王制度上。
一、财政问题。
历史上的每个大一统封建帝国最重要的收入来源是什么?答案是盐税,因为国家对盐业有垄断权,从而获得暴利。清朝及前两朝中,盐税占国库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而明朝尽管盐价远高于前两朝,但其盐税收入却连他们的一小部分都达不到。这主要由于流失给私人手中的盐税导致了富可敌国的地主阶级兴起,因此这些问题归根结底还是由官员们造成。
藩王制度。
到了万历年间,有二十多万宗室成员,他们成为国家财政负担的大户。但即便如此,国家所有收入加起来也无法满足这批寄生虫半数需求。此外,还有许多士绅不缴纳税款。这一切显示出从开国就存在的问题,即朱元璋缺乏文化和识字能力,他无法制定长远政策或有效治理国家,这注定了后来的衰败。他推行低廉工资和卫所制度,这些措施都是失败的,并且唐代府兵制早已表明了这一点。
这些问题透露出朱元璋麾下缺乏人才。这进一步加剧了削藩政策引发的人心动荡,使得朱棣能够夺取皇位。此后几代中一直未出现像样的领导者。教育系统更准确地说,是科举制度,导致人们只专注于四书五经,没有时间探索新知识、新学科或科学知识。在科举盛行之后,只剩下一些空谈仁义道德但忽视实际情境的儒家思想掌控着中国社会,从而阻碍了新的思维模式、学科领域乃至自然科学发展。
自中唐、大魏到清朝,再到明朝,每个历史阶段,都见证了一种思维越来越僵化、愚蠢化过程,无论是“知己知彼”还是“前车之鉴”,似乎都只是空谈。不言而喻,在中华文明中缺少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启蒙思想家,这是一个致命错误。在百家争鸣时代,不论哪一派,最终结果都是如何治人的方法,而不是追求理性思考。一切创新,从头至尾,没有提出过标点符号等基本工具,更没有深刻考虑其背后的原因。